摘要:自閉癥是一種廣泛性心理發展障礙,社會互動困難是自閉癥兒童的最主要特征。人際關系發展干預療法(rdi)依據一般兒童習得建立情感關系能力的方式,運用詳細的人際發展評估方式,以游戲為主導,采用指導師和家長引導式參與游戲的方式,訓練孤獨癥兒童進行“經驗分享”這種重要的社會互動行為,對培養孤獨癥兒童的情感協調機制具有較好的效果,對自閉癥兒童的訓練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自閉癥兒童
RDI發育障礙
一、自閉癥兒童的社交特征
自閉癥(autism)最早由Kanner(1943)提出,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第四修正版(DSM-IV-R)和世界診斷分類標準第十版(ICD-10)將自閉癥均歸于廣泛性發育障礙,主要為人際交往和溝通模式的異常。主要有三個核心特征:人際互動發育障礙、語言溝通障礙、行為刻板。
自閉癥兒童在人際互動和溝通方面的障礙表現在講話不看人的眼神,回避與他人的視線接觸,不會適度地使用眼神、面部表情、肢體語言達到情感表達和情感交流的目的。缺乏模仿能力及沒有社會興趣,想象力較弱,極少通過玩具進行象征性的游戲活動。語言發展遲緩、有障礙,說話內容、速度及音調異常,對語言理解和非語言溝通有不同程度的困難。提出“心智理論”的(SimonBaron-Cohen)博士通過研究證明自閉癥患者無法了解他人的意向、行動、情緒與思考,無法進行象征性游戲活動,而始終停留在操作性游戲階段。他們由于缺乏情感協調機制,因此無法進行正常的人際互動和交流。
二、RDI的理論及主要方法
RDI療法即人際關系發展干預法(RelationalDevel-opmentIntervention),是由美國Dr.Gutstein在近十年對自閉癥兒童和阿斯伯格癥兒童的臨床治療經驗中總結出來的一種培養兒童人際互動和社交技巧能力的方法。
1.RDI的主要理論
RDI以心智理論為基礎,目的是培養自閉癥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心智理論的研究學者認為自閉癥兒童缺乏“讀心”的能力,應讓自閉癥患者學會認知他人的四種主要情緒:高興、害怕、生氣、受傷。
Dr.Gutstein通過多年對自閉癥兒童的訓練和觀察發現:自閉癥兒童通過訓練可以完成簡單的社交活動,例如排隊、按指令做動作,但是他們無法進行情緒、想法和認知的分享。Dr.Gutstein將社交行為分為兩種:“工具性”社交行為和“經驗分享”社交行為。工具性社交行為是僅止于工具性的,想取得某種東西、某件訊息或是刺激物的方式。“經驗分享”社交行為是讓自己有機會與友伴分享彼此的內心世界,這需要一種特殊的信息處理過程,Dr.Gutstein稱之為“情感協調機制”。在經驗分享的過程中需要對交往對象的信息進行主觀評價,作出反應,產生共鳴、再評價、再反應,促進并維持良性的互動。整個過程是充滿變化和彈性的。這才是自閉癥兒童真正缺乏的能力,也是RDI療法的訓練目標。
2.RDI的主要方法
Dr.Gutstein根據一般兒童習得建立情感關系能力的方式發展出來,“人際關系發展評估”(RelationalDevel-opmentAssessment,RDA),將經驗分享能力發展過程分成六級,在每一級中又劃分出四個明顯的階段,象征在每個階段中分享方式的重大突破。通過這個評估辦法可以準確地判斷每個患者的心理發展階段,由此判斷患者應該從哪個階段開始治療訓練。
RDI以游戲為主要訓練方式,通過各種各樣設計精心的游戲,讓兒童主動參與,感受到與他人的連結和互動。在每一級中都盡力發展出經驗分享互動,讓兒童增加積極的情緒體驗,進而發展出表達和交往的能力。RDI操作過程中遵循三個基本原則:(1)社會參照;(2)共同調控;(3)功能運用優于方法。改變了以往的訓練方法中家長和訓練師的主導地位。在游戲中,主體是兒童,家長和治療師只是“助玩者”、“互動對象”。但是同時對治療師掌握兒童狀態的水平、游戲設計與組織的水平都有較高的要求。他們逐步引導孩子做社會參照,并慢慢要求孩子在練習共同調控的過程中,擔負起更多責任,成功地達到溝通與協調互動的自我調控。
三、RDI訓練法對自閉癥兒童訓練的啟示
1.RDI與其他自閉癥療法的異同
現在自閉癥兒童訓練常用的方法有:應用行為分析法(ABA)、感覺統合訓練、結構性教學等方法。這些方法在社交技巧的訓練方面局限于“工具性”行為,即給予遵照演出的劇本,根據“如果……那么就……”的邏輯進行思考。訓練兒童在各種狀況下作出適當的回應。比如:見到人應該怎樣打招呼,想要東西時要說什么,買東西的時候應該排隊,等等。這些都是生存的基本技能,在RDI訓練中也需要這些技能作為基礎,學會運用以上療法中的一些方法。但是RDI最顯著的特征是經驗分享,要兒童感受到社交互動中最真實的情緒體驗。每個游戲中都會有彈性與變化,引導者會設計新的情景、感受和行為來引導兒童分享他們的情緒反應。這種方法得到的效果是其他訓練方法不具備的,也彌補了其他方法所訓練的工具性行為在兒童實際生活中的不足。
2.RDI對自閉癥訓練觀念的啟示
原有的一些自閉癥訓練的方法以塑造正確的行為作為主要目標,因此家長和老師都期待兒童作出正確的反應,訓練過程中也以指令和主動性行為作為主要的手段。而RDI是以培養兒童經驗分享的能力作為目標的,在游戲中兒童作為主體,家長和老師都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
RDI要求尊重自閉癥兒童的獨特性,在游戲中移除分散
他們注意力的物體,劃分出明顯的游戲區域。引導者隨時觀察兒童的表情,采用高度的刺激,用夸張的面部表情和說話語調獲得兒童的回應。
由于在游戲中需要讓兒童體會到分享的樂趣,因
此在訓練之前就要調整兒童的情緒狀態。家長和老師都要接納孩子,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和安全感,在引導者和兒童之間建立一種良好的關系以保證游戲的順利進行。所以家長和訓練者在訓練觀念上需要進行一些調整。
3.家長引導在RDI訓練中的重要作用
RDI的訓練目標是培養經驗分享這種人際互動中的
重要技能,家長與自閉癥兒童相處時間最長,是兒童生活中主要的人際互動對象。因此需要教育家長成為引導者,在訓練中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
家長需要對RDI的主要理論和方法有一個整體的了解,接受RDI的訓練理念。在訓練中進行引導式參與,篩選出對孩子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刺激,控制孩子去接觸其他物品的幾率。他們要學會引導互動過程,作為兒童社會參照的標準,通過指導和監督,讓兒童漸漸學會與家長分享。家長還要學會運用夸張的表情和語調獲得孩子最大的注意力和回應,在游戲最初盡量少地使用語言,讓孩子注意到家長的表情并將他們作為互動的信息。例如“我失聲了”這個游戲,就是讓孩子通過看引導者的眼神去拿指定的物體,或是通過眼神告訴孩子他喜歡的東西在哪兒。
家長參與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是,讓家長學習這種訓練模式并且將它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形成一種RDI生活方式。為兒童創造一種良性互動和協調的人際交往環境,這對自閉癥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將會起到加強和促進的作用,增強治療效果。
4.RDI訓練中發揮同伴的作用
當兒童經過訓練掌握了基本的人際交往的能力,并且能夠進行人際互動之后,可以將成人—兒童的交往模式逐步向同伴的交往模式發展,通過小組訓練培養兒童的團體合作能力。RDI的主要目標之一是讓兒童重視小組實踐,與同年齡的孩子們一起學習、玩耍,以及培養友誼。通過團體游戲,讓孩子在游戲中發展與同伴分享的能力。由于兒童有更高的不可預測性,需要兒童之間進行更多的共同調控才能獲得共同經驗。這對自閉癥兒童的能力培養和提高具有較好的作用。
在團體游戲中培養的是兒童的團體意識。一是共同目標努力,教導兒童通過共同的努力讓活動持續進行;二是體驗一起克服共同對手或障礙;三是共同創造。這三方面團體意識的培養也將兒童的游戲逐步發展為角色扮演游戲的水平,在這個過程中,兒童的經驗分享的能力也在不斷地提高。同伴之間不僅學會了合作,而且會發展出友誼等積極情感,真正達到訓練的最終目標。
?。ㄋ模└淖兏赣H“淡出”家庭教育的現狀,重視發揮父親的教子作用。
據了解,在我國現實生活中,存在父親“淡出”家庭教育的現象。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家庭角色觀念的影響及現實社會競爭激烈,父親感到工作、掙錢的重要與緊張,并對父親教育子女的作用缺乏認識,將教育子女的事全推給母親,或是以父親應充當“嚴父”,即采取板著面孔教育子女的教育方式,無視孩子的人格,導致孩子疏遠父親,父親由此失去了教育孩子的權利。
?。ㄎ澹┙ㄔO良好親子關系,既要發揮父母的關鍵作用,又要重視發揮青少年兒童的主體作用。
父母是成熟的個體,是教育者、監護人,是社會價值觀、信仰與社會行為的直接傳播者和體現者,在親子關系中負有重要責任,起主導作用。調適、建設良好親子關系,關鍵在于提高父母的綜合素質。然而,絕不可忽視發揮青少年兒童的主體作用。這是因為近年來,隨著生態學理論和系統理論的引入,研究者已認識到親子關系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親子雙方的各種態度和行為有著相互的影響。
總之,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親子關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意義,重視親子關系的改善,為孩子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參考文獻:
?。?]鄭希付.良好親子關系創立模式[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
?。?]魯潔,吳康寧.教育社會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廖建東.家庭教育社會學[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雷歷,王爭艷,李宏利.親子關系與親子溝通[J].教育研究,2000.
?。?]唐利平,風笑天.青少年親子關系研究現狀與評價[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2.
?。?]付明弘,李鵬.中小學生親子關系現狀及教育建議[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
?。?]李丹.淺談新形勢下的親子關系[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02.
?。?]任朝霞.社會化過程中親子關系的互動效應[J].理論與現代化,2002.
?。?]孟育群,李強.建設少年兒童良好親子關系的要素[J].教育科學,2001.
- 發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