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龐芝華不僅要陪兒子上課,還要陪他練琴。
9月14日,“同桌媽媽”龐芝華與兒子一起在課堂里。
感動 辭職陪伴自閉癥兒子
艱辛 媽媽上課寫滿了筆記
愿望 看到兒子能自食其力
你看過《海洋天堂》嗎?影片講述了一位身患絕癥的單身父親,在生命最后的幾個月里,為患自閉癥的兒子誰來照顧而四處奔波的故事,感人至深。
在成都,15歲的包涵就是一名“星星的孩子”。
3歲那年,包涵被查出患有自閉癥。從此,母親龐芝
華辭去中學教師的工作,開始對兒子進行漫長的干預訓練,成為了包涵的“同桌媽媽”(本報曾報道)。
由于自閉癥患兒有交流障礙,而音樂是一種語言,龐芝華培養兒子逐漸走上了音樂之路,學習鋼琴和手風琴。今年8月,他獲得了“春城杯”全國鍵盤藝術邀請賽金獎。
9月14日,華西都市報記者走進這個特別的家庭,用鏡頭記錄下“同桌媽媽”與兒子包涵的日常生活。
同桌媽媽的日常
晨跑、早餐、晨讀、上課、放學、練琴……包涵生活中再平凡不過的片段,傾注著龐芝華最樸實無華的母愛。
星星孩子的天空
本報“同桌媽媽”報道見報后,引起社會高度關注,而孤獨癥孩子和他們家人的生活,也走進公眾的視野。
教兒子課程 媽媽寫滿了筆記
為了培養兒子日后獨立生活的能力,龐芝華在包涵小學一年級開始引導他學會認錢、買東西。1毛、2毛、5毛、1元、2元……由于自閉癥孩子有認知障礙,包涵沒有金錢概念,更不知道如何找錢。龐芝華便跑去換了好多枚硬幣和各個零錢,教兒子識別面額大小。
生活上尚且如此,學習更是不必說。由于兒子的理解能力弱于常人,“同桌媽媽”在上課時比一般的學生都更專注。她在自己厚厚的筆記本上記錄下老師上課講的每一道例題,每一個解答過程,每一個知識點。隨著年級升高,兒子的課程難度加大,而自己的年齡也越來越大,記憶力大不如前,54歲的龐芝華也逐漸覺得有些“力不從心”,有的數學知識點她也要反復向老師請教3、4次,她才能“嚼碎了喂給兒子”。
其實,對于“同桌媽媽”,龐芝華內心也曾有過糾結:“有個大人在他身邊,他無法單獨與同學進行深層次的交流,同學們都讓著他照顧他,他沒有受到挫折;但是如果不陪讀,孩子的學習肯定受到影響。”
那么,還要做多久的“同桌媽媽”呢?“等到他讀大學就放手吧!”龐芝華說,自己最大的愿望是看著兒子能走入大學,走入社會,自食其力。
公平,不歧視 就是最好的尊重
自閉癥也叫孤獨癥,是一種先天性大腦發育障礙類疾病。人們通常把自閉癥患者稱為“星星的孩子”(也叫“星兒”),因為他們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無法與他人交流。
14日下午,成都成華區愛慧特殊兒童關愛中心的一間教室內,十幾名兒童在家長的陪伴下做著“拋球”游戲。孩子們有的沮喪著臉,有的面帶微笑,有的漠然沒有表情……這些看上去和正常兒童無異的孩子們,其實都是自閉癥兒童。而他們的父母,不離不棄的守候在孩子身邊。
中心主任余奕告訴記者,“大家不要以為自閉癥都是天才!像包涵這樣的是高功能自閉癥,其智商與常人水平相當,也具有一定的音樂天賦,這是較為幸運的一類,特別少見。”余奕說,更多的自閉癥孩子屬于中低功能自閉癥,其大多無法獨立生活,甚至需要終生依賴他人的照顧。余奕呼吁,希望更多的社會大眾能夠拋開偏見,更多地去理解、關注這個群體,“公平對待,不歧視他們就是最好的尊重。”同時,她也希望自閉癥患兒的家長能夠正確認識疾病,建立信心,積極配合康復訓練,讓孩子盡可能地取得進步。
華西都市報記者 張元玲 攝影 劉陳平
原標題:數學題“嚼碎了喂給兒子”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