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展「透視」別人的能力時,兒童會逐步把來自不同社交處境所獲得的數據在腦里分類歸檔,從中建立起不同的「社交數據庫」。社交數據庫里的數據有人物、他的態度和社交行為等。
有關研究均發現自閉癥孩子存放在腦中的社交行為數據是雜亂無章的,因此每當他們面對社交處境時,便無法提取相關的資料,從而作出恰當的反應 (Gray, 1996)。
社交故事是美國輔導員格雷 (Carol Gray)所創。這是一種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協助自閉癥孩子重建社交數據庫的訓練方法。透過重復的背誦和覆述來把一些社交常識輸入孩子的腦中,以增進他們對社交情境的理解,使他們面對相似的社交情境時能主動地、自發地作出適切的回應。
格雷指出「每個社交故事都是一個過程,而故事本身就是這個過程的成果」(格雷,2003/2002)。這句話說明了社交故事這種協助方式是十分著重整個過程的。
由家長開始編寫故事,把故事介紹給孩子,再從觀察孩子表現加以修改故事,到淡出故事。
當中的故事內容經過不斷修訂,直到最后這故事取得成效后,這故事的最后修訂本也成為整過教導與寫編過程中的「成果」了。而故事本身是協助自閉癥孩子明白社交環境的要求,同時也幫助成人明白孩子在社交上的需要。外國的研究也證明社交故事是可以協助自閉癥孩子適應社會情境的,但必需配合個別學生的獨特性、視覺支持和系統化的內容等(Gray & Garand, 1993; Mayer Johnson, 1992)。
一 | 教育為本 | 社交故事不是用來控制孩子行為的手段,而是以教育為本的。 |
二 | 先探索行為原因及成長需要 | 社交故事的題目是按孩子的需要而決定,所以編寫故事時家長需要多理解及調查孩子某些行為出的原因及了解他們的真正需要。 |
三 | 孩子角度出發 | 家長在編寫故事時,要從孩子的立場和角度出發,使他們明白及認同那場合或情況需要。 |
由此看來,編寫社交故事的第一步便是從關注行為當中考慮孩子可能面對的困難,然后推斷出孩子需要理解的社會目標,以定立社交故事的主題和焦點。
就筆者的經驗,社交故事能否成功很大程度是取決于家長能否在這階段解開孩子不恰當行為的征結。
如家長能與孩子身邊的人,例如孩子的兄弟姐妹、老師及社工等成立編寫小組,能以不同的角度作客觀討論是成功的關鍵。
下表列出一些由觀察行為而推斷出來的社會規范﹕
觀察孩子的行為 |
孩子需要明白的社會目標 |
孩子不肯在黃線后排隊 | 為何孩子要在黃線后排隊?怎樣在黃線后排隊?孩子何時需要在黃線后排隊? |
孩子只站在操場旁邊,看著其它小朋友玩, 沒有參與。 | 小朋友在操場做些甚么?怎樣開始與其它小朋友一起玩? |
從上表的社會規范來看,社交故事很多時是解答社交情境中出現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可能是自閉癥孩子未能理解,以致不能作出恰當的行為來配合情境的需要。
另外,社交故事中所用的語言也是以正面為主。要是故事內容需提及一些負面行為時,家長須小心處理。
這類故事一般也是以較概括的語調來寫的,例如「有時候,同學會犯錯……」。
下表列舉了一些以較正面的語句說出負面行為的例子,以供參考。
孩子較負面行為 |
家長可教孩子用較正面的語調說出表達 |
我害怕吹風機 | 有時吹風機會發出噪音 |
我會嘗試不奔跑 | 我會嘗試慢慢走 |
下表節錄了一篇教師所寫的社交故事以供家長作參考。這故事是一位教師為一名經常打同學的自閉癥孩子而寫的。
編寫前,該位教師觀察了孩子一段時間,發現他打同學的原因是看到同學不依照老師的指示,犯了錯誤。教師所編寫的故事有引子、主旨及總結。內容主要指示同學犯錯應由誰處理及孩子的責任等,希望孩子理解自己的角色,并作出恰當的行為。
故事標題:
與老師合作的方法
故事內容:
每個同學有時候都會犯錯,我有時也會犯錯。當同學犯錯時,老師會教導他們改過,這是老師的責任。
同學犯錯時,老師會處理;我犯錯時,老師也會處理,若同學犯錯,將同學交給老師處理,我便是與老師合作。
所以,下次同學犯錯時,我會試試告訴老師,讓老師來處理。老師就會覺得開心,話我聽話。
組成社交故事的句子是有特定的格式,家長需多加留意以取得理想的管教效果。社交故事主要是由四種句子組成,下表便詳列了這些句子的特點和例句以供參考。
描述句
句子的特點 |
例句 |
具體及客觀地描述事情發生時,周遭環境的情況有關人物的行為等。 | 每個人的頭發都會生長。 有時候人會去發型屋剪頭發。 |
透視性句子
句子的特點 |
例句 |
關于別人對特定事情的想法、感覺等,其目的是把別人的觀點解釋給孩子知道。 | 很多人認為頭發太長會不整齊。 若果我將頭發剪短至肩膞,媽媽會覺得我又漂亮又整齊。 |
肯定性句子
句子的特點 |
例句 |
表達大多數人對特定情境的共同意見。 | 所以,頭發長了就要剪短。 剪短頭發是很重要的。 |
指示性句子
句子的特點 |
例句 |
提示孩子在某場合應作出的適當反應。 | 我可以試試將頭發剪短至肩膊。 我會嘗試依媽媽說的話去做。 |
句子比例:
0-1 「指示性句子」 ;2-5 「描述性、「透視性」或「肯定性句子」即每出現零至一句「指示句子」就必須附有二至五句「描述」、「透視」和「肯定性」的句子。
上表內的句子比例可以看到在社交故事內不一定要有指示性句子,卻必須有具體及客觀性描述周遭環境、人們的感受和反應的描述、透視和肯定性句子。讓自閉癥孩子明白人們的感受,理解別人對社交情境所作出的反應,從而引導孩子自發性地做出所描述的行為。
當家長完成社交故事的初稿后,便需要與其它照顧者共同修訂故事,然后嘗試各孩子講授故事,講授社交故事的時候,必須注意以下步驟及注意事項:
一 | 輕松環境 | 選一個較輕松的環境;整個過程也保持輕松愉快。 |
二 | 輕松心情 | 介紹故事時盡量避免使孩子感到不愉快,因為不愉快的情緒會阻礙他們學習故事內容及接受故事內的指導。 |
三 | 坦誠語氣 | 以坦誠的語氣來介紹故事是十分重要的。以下是一些開場白:「我寫了一個故事給你」、「我有一個關于_____的故事,我們一起看看」。 |
四 | 親切坐姿 | 坐在孩子旁邊,稍稍向后,與他一起看故事,慢慢的講給他聽。 |
五 | 日日復習 | 復習故事是必須的訓練,初期是每日一次,但不一定是由編寫故事的家長與孩子重溫。 |
六 | 群體支持 | 示范讀出該故事教導及邀請在孩子心目中地位較重要的人物協助孩子復習有關故事。 |
良好而有效的溝通必需建基于互相尊重和適應。本文所列舉的兩種協助自閉癥孩子的方法也是以這原則作基礎,因此,在訓練過程中,家長也需不斷認識自閉癥孩子的個性、特質與需要,才能為他們提供準確和適切的環境數據,從而協助這些孩子辨識社交環境的要求。
心智解讀訓練與社交故事也是離不開以「視覺提示」來助自閉癥孩子明白社交環境,從中引導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及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心智解讀訓練主要是協助孩子明白情緒和信念的基本概念,并引導他們處理負面情緒時作出恰當的反應。
而社交故事是希望借著與孩子思維配合的短故事,來引導他們對不同社交情境的認識及理解不同情境對他們的要求。
Baron-Cohen, S., Leslie, A.M. & Frith, U.(1985). Does the autistic child have a theory of mind? Cognition, 21, 37-46.
Frith, U. (1989). Autism : Explaining the Enigma. Oxford: Blackwell
Gray, Carol (1996). Social Assistance. In A. Fullerton, J. Stratton, P. Coyne and Gray, Carol(Eds.) Higher functioning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with autism. Texas: Pro-ed.
Howlin, P. Baron-Cohen, S., & Hadwin, J. (1999). Teach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to Mind-Read. A Practical Guide. West Sussex, England: Wiley Press.
Mayer Johnson, R. (1992). The picture communication symbols books I, II & III. Solana Beach, CA: Mayer Johnson.
黃玉華(2000):心智解讀教學對增進高功能自閉癥兒童心智理論能力之研究,臺灣師大特研所碩士論文,臺灣。
楊宗仁 (2000):高功能自閉癥兒童的教育模式。特殊教育叢書(五十一) 國立臺北師范學院特教中心,臺灣。
數據來源﹕東華三院徐展堂學校 (版權所有)
招麗儀女士﹕為東華三院徐展堂學校 教育心理學家
編者注﹕本文曾應因家長對象之需要而作出編訂。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